中医古籍
  • 《笔花医镜》 胆部(足少阳属腑)

    作者: 江涵暾

    胆者.清虚之府.居半表半里之交.与肝为表里.气血足则胆气壮.气血虚则胆气怯.胆受邪即阴阳交战.而寒热往来.故疟症之来不一.而总不离乎少阳也.然其担事之力.犹中正之官.不偏不倚.决断出焉.

    胆有表症.左关脉必浮而弦.其症为头汗.为寒热往来.

    头汗者.寒邪将化火也.小柴胡汤加丹皮主之.寒热往来者.阴阳相争也.小柴胡汤主之.

    胆之虚.左关脉必细软.其症为惊悸.为太息.

    惊悸者.心血不足以壮之也.安神定志丸主之.太息者.气虚也.四君子汤主之.

    胆之实.左关脉必洪.其症为胸满.为胁痛.为耳聋.

    胸满者.邪气结聚也.小柴胡汤加枳壳、桔梗主之.胁痛者.邪入胆经.布之胁下也.小柴胡汤加山栀、枳壳主之.耳聋者.气火上冲而闭也.逍遥散加蔓荆、石菖蒲、香附主之.或小柴胡汤.

    胆之寒.脉左关必迟.其症为精滑.为呕吐.为舌苔滑.

    精滑者.肢肿食少.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温胆汤主之.呕吐者.邪正相争也.小柴胡汤加藿香汤主之.舌苔滑者.邪未化火也.二陈汤主之.

    胆之热.脉左关必弦数.其症为口苦.为呕吐.为盗汗.为目眩.

    口苦者.热在胆.胆汁泄也.小柴胡汤主之.呕吐者.胆移热于胃也.小柴胡汤加姜炒竹茹主之.盗汗者.热开腠理也.小柴胡汤加丹皮主之.目眩者.胆附于肝.肝窍在目.热故眩也.小柴胡汤加山栀主之.

    〔补胆猛将〕乌梅〔次将〕枣仁

    〔泻胆猛将〕桔梗、青皮〔次将〕柴胡、香附、秦艽、川芎

    〔凉胆猛将〕龙胆草〔次将〕青蒿、槐实

    〔温胆猛将〕肉桂、细辛〔次将〕山茱萸

    温胆汤治胆气虚寒.梦遗精滑等症.

    制半夏(一钱五分) 枳实(八分) 陈皮 茯苓(各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熟地 炒枣仁(各三钱) 远志(一钱) 五味子(一钱) 甘草(炙五分) 生姜(三片) 枣(一枚)

    小柴胡汤 四君子汤 逍遥散(以上三方俱见卷一)安神定志丸(见心部)二陈汤(见肝部)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龚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闵纯玺
  • 作者:
    张曜孙
  • 作者:
  • 作者:
    王泰林
  •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