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婴儿气血未充,腠理不密,最易感冒风寒。若初觉发热,不必服药,但于其熟睡之时,夏以单被,冬以棉被蒙头松盖,勿雍其鼻,但以稍暖为度,使其鼻息出入,皆此暖气,少倾则微汗津津,务令上下稍透,则表里通达,而热自退矣。若寒无衣被冷冽,汗不易得,则轻搂贴体,而上覆其面,则无有不出汗者,此至妙之法也。
若寒邪甚者,两三微汗之,无有不愈者。此法行于寅卯时,则汗易出而效尤速。但汗后尤易招风,更宜小心遮护,不可以其汗而忽之也。又婴儿受风鼻塞、不能吮乳、体弱,不宜发散者,惟用大天南星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成膏,贴于囟门即愈。或以草乌、皂荚为末,葱汁捣膏,贴于囟门亦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