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 补必兼温

    湿温:湿温正气耗伤,变证蜂起之危候,先生辄以变应变,用附子配四君子汤、四神丸等治湿温正气大伤,身无热而表情淡漠,便溏,脉沉细而歇止者,意在健脾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之意。先生曾指出:”若顾虑其苔腻不当补,怀疑其神昏不当温,徘徊于‘稳健’之途,则病人死矣”。如”潘,男,检温不及彀,大便溏而色黄,舌苔腻布灰黑,七、八日来神气肖然,两脉亦沉细不鼓指,且时时作呕。观此恐非细故。炮附子(先煎)、党参、山药、云苓、生白术、炮姜炭、扁豆衣、炒米仁、伏龙肝(先煎)、四神丸(分二次吞)”。

    痢疾:痢之成因,总由外感客邪,内伤饮食所致。《丹溪心法·痢》篇云:“皆由肠胃日受饮食之积余不尽行,留滞于内……而滞下之证作矣。”此证无论虚实,肠中有积滞,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基此,消积去滞,乃痢疾的基本治法。对于虚实夹杂证候,理应攻补兼施。先生在用四君补气的同时,又加入附子、炮姜炭,此温补之手法。如”王,男,六诊:叠用猛攻,少腹胀硬者十去其七,其痛亦除。验便有阿米巴原虫,然则下者,亦驱虫之一法。自觉消化力迟钝,再拟消补兼施之法。炮附子、生白术、淮山药、云苓、潞党参、炮姜炭、鸡内金、焦谷麦芽、十枣丸”。至于攻用十枣丸之缘由,从本案四诊述及”吸气则作咳”以及五诊中”一则心下痞闷”的症状记载看来,该患者原属因饮邪上冲而咳的”咳家”或悬饮者。

    疟疾:疟疾因迁延时日,缠绵不愈,或瘥后小劳辄发者,名曰劳疟。由于疟邪久恋不去,累伤脾胃,耗损气血,营卫不和,是其主要病机。对于此类证候,先生用附子配张景岳何人饮以双补气血,参入桂枝汤以调和荣卫。由于药证相对,奏效甚捷。如”张,男,二诊:加被心已不烦,肝脾之触诊亦柔软不拒按,与初诊之严重状况,有天壤之别矣。炮附子、杭白芍、潞党参、川桂枝(后下)、制首乌、全当归、粉草、陈皮、生姜、大枣”。

    头痛:头痛一证,有外感内伤之别。其感于外者,证候属实,法当祛邪;其伤于内者,证候属虚,治宜扶正。先生治头痛,在补虚泻实的常法下,尚有进一步举措,如治阴血亏虚头痛,在用熟地、当归、潼沙苑、枸杞、山萸肉、阿胶、女贞子、黑芝麻等大队补益肝肾药的同时,又加少量附子,”于阳中求阴”,寓动于静,庶可泉源不竭。如”殷,男,头痛有虚有实,实则当清当散,虚则当温当补。今患者头痛而眩,按其脉忽大忽小,甚至左右不相符,此虚象也。炮附块、大熟地、全当归、明天麻、潼沙苑、甘杞子、山萸肉、阿胶珠、女贞子、黑芝麻”。

    慢惊风:“陈,幼,头向后倾,右腿屈伸不利,两手时时抽搐,瞳孔反应消失。西医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注射链霉素五十瓶无效,预后堪虑。炮附块、党参、生白术、云苓、炙僵蚕、蝎尾、明天麻、远志、清炙草”。结核性脑膜炎类似中医的慢惊风。此证病因多为脾胃虚寒,脾阴亏损,肝风内动,治疗重在扶土、益气、温中。《福幼篇》云:”补土即所以敌木,治本即所以治标。”为此,先生用附子配四君子汤,显然是温补中气,从本论治,参以熄风定惊。

更多中医书籍
  •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作者:
    钱潢
  • 作者:
    吴谦
  • 作者:
  • 作者:
    史堪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圣济总录》(公元 1117 年)宋.太医院编。二百卷。分 66 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阐述病因病理,详述治法方药,是北宋时期搜方较多的医学全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