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百病自测》 肠梗阻

    肠梗阻由于其发生的原因和梗阻的程度及病理改变等的不同,在临床上分为很多种类型,但是,肠内容物不能顺利地通过肠腔,则是各类肠梗阻一致存在的。所以肠梗阻的特征就是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停止这四个主要症状。

    肠梗阻的病人最早出现的症状是腹痛。腹痛的第一个特点是阵发性,每次发作时常是先轻后重,以致达到高峰,然后又减轻而消失。如此反复,间隔的时间也长短不一。腹痛的第二个特点是病人常觉有气体在腹内窜行,而窜到一定部位受阻,此时也是疼痛最难忍受之时。气体如果通过,可随即由肛门排出,腹痛可立即显着减轻或消失。腹痛的第三个特点是同时伴有腹内肠鸣,又称为“气过水声”,不但病人自己可感觉到或听到这种声音,有时站在病人身边的人也可以听到。如果腹痛发作突然,剧烈腹痛后有持续隐痛,则可能有绞窄性肠梗阻的存在;如果腹痛不剧烈,腹胀特别明显,而且波及全腹,又无“气过水声”,则可能是麻痹性肠梗阻,这二种情况应急早去医院诊治。

    腹胀与呕吐也是肠梗阻早期的主要症状,这与梗阻的位置有密切关系。梗阻的位置高,则腹胀范围小,呕吐出现得早,呕吐物可有胃内的食物残渣或胆汁;梗阻的位置低,则腹胀明显,呕吐出现较晚。

    在肠梗阻发生后,如仍有大便及气体排出者,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如不再有大便及气体排出,则称为完全性肠梗阻。但是,在梗阻以下的肠腔内如有残留大便,在完全梗阻后也可有一两次排便。

    肠梗阻的病人如果出现高热,或者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等提示病情较重,需尽早去医院。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李东垣
  • 《冷庐医话》(公元 1897 年)清.陆以湉(定圃)着。五卷。卷一论“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求医”“诊法”“ 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四、五论病,推究每证的虚实原委,指出医家的利弊。近人从陆氏《冷庐杂识》中摘出其论医语作为补编 。

    作者:
  • 作者:
    凌晓五
  • 作者:
    不详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齐、龚庆宣着。五卷。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有外伤、痈疽、湿疹、疥癣等。对疔疽引起的脓毒血症的早期治疗,外伤肠出的医护,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术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作者:
    龚庆宣
  • 作者:
    张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