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呕吐清水之症】恶寒发热,暴吐不止,呕出清液,不杂糟粕谷食,此吐清水之症也。
【呕吐清水之因】或雨湿之年,流衍之纪,或太阴之复,湿气袭人伤于胃土,则成呕吐
【呕吐清水之脉】多见浮濡,浮缓风湿,浮濡寒湿。浮濡散表,沉濡温里。
【呕吐清水之治】脉浮身热者,荆防平胃散;脉沉小便涩者,平胃五苓散;脉迟者,理
荆防平胃散即平胃散加荆芥、防风。
平胃五苓散即平胃散、五苓散合用是也。
理中汤见前。
术附汤见湿气呕吐门。
□
【呕吐清水之症】心下洋洋,兀兀欲吐,吐则纯水,时作时止,并无杂合稠粘,此名呕
【呕吐清水之因】水饮不节,停积胃中,湿气伤脾,不能上输下布,而呕吐清水之症作矣。
【呕吐清水之脉】脉多弦滑,滑主乎痰,弦主乎饮,弦而带滑,痰饮之诊。
【呕吐清水之治】痰饮,橘皮半夏汤;风湿,家秘神术汤;湿胜,一味苍术丸;胸前饱
橘皮半夏汤
陈皮(二钱) 半夏(二钱) 生姜(一钱)
家秘神术汤 治吐清水。
熟苍术 防风 葛根 广皮 浓朴
一味苍术丸
苍术一味,蒸炒为细末,水法为丸。
半苓平胃散
半夏 白茯苓 熟苍术 浓朴 广皮 甘草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呕吐清水之症】恶寒发热,暴吐不止,呕出清液,不杂糟粕谷食,此吐清水之症也。
【呕吐清水之因】或雨湿之年,流衍之纪,或太阴之复,湿气袭人伤于胃土,则成呕吐
【呕吐清水之脉】多见浮濡,浮缓风湿,浮濡寒湿。浮濡散表,沉濡温里。
【呕吐清水之治】脉浮身热者,荆防平胃散;脉沉小便涩者,平胃五苓散;脉迟者,理
荆防平胃散即平胃散加荆芥、防风。
平胃五苓散即平胃散、五苓散合用是也。
理中汤见前。
术附汤见湿气呕吐门。
□
【呕吐清水之症】心下洋洋,兀兀欲吐,吐则纯水,时作时止,并无杂合稠粘,此名呕
【呕吐清水之因】水饮不节,停积胃中,湿气伤脾,不能上输下布,而呕吐清水之症作矣。
【呕吐清水之脉】脉多弦滑,滑主乎痰,弦主乎饮,弦而带滑,痰饮之诊。
【呕吐清水之治】痰饮,橘皮半夏汤;风湿,家秘神术汤;湿胜,一味苍术丸;胸前饱
橘皮半夏汤
陈皮(二钱) 半夏(二钱) 生姜(一钱)
家秘神术汤 治吐清水。
熟苍术 防风 葛根 广皮 浓朴
一味苍术丸
苍术一味,蒸炒为细末,水法为丸。
半苓平胃散
半夏 白茯苓 熟苍术 浓朴 广皮 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