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内伤齿痛之症】或齿豁,或动而长,或浮痒燥黑,时常作痛,此内伤之症也。若右痛,属胃与大肠;右下盘痛,属肺胃二经;左上盘痛,属胆经;左下盘痛,属肝经;上正门痛,属心经;下正门痛,属肾经;上左右二虎牙痛,属胃经;下左右二虎牙痛,属脾经。
【内伤齿痛之因】齿豁而浮者,肾衰;齿动而长者,胃热;痒为血热;痛为火烁;黑则是虫蚀。此内伤齿痛之因也。
【内伤齿痛之脉】尺脉虚大,肾水有亏。若见洪数,阴火旺动。左关弦急,肝胆之火。左关洪滑,痰火内烁。
【内伤齿痛之治】肾虚阴火者,凉八味玄武胶为丸,或知柏天地煎。左关弦急,龙胆泻肝汤,右关洪滑,化痰汤。应下者,三黄丸。大凡牙痛症,寒者少,热者多,故内伤门都用凉剂。若劳倦而胃虚齿浮者,又当用补中益气汤,不可拘痛无补法也。
凉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黄柏、知母,共为细末,玄武胶为丸。
知柏天地煎
黄柏 知母 天门冬 生地黄
同煎三四次,冲玄武胶收膏
龙胆泻肝汤见前。
化痰汤
贝母 枳实 黄芩 黄连 花粉 桔梗 元参 升麻 甘草
家秘三黄丸
黄芩 黄连 大黄 甘草 广皮
补中益气汤
人参 黄 当归 白术 广皮 升麻 柴胡 甘草
齿痛虽有各经虚实不同,然阳明积热者多,故清胃汤治齿痛总司。然尚有分别,若膏粱食气已化,惟存积热,所谓热而无滞,可用清胃汤,苦寒直折;若积热虽重,浓味尚未化尽,所谓热而有滞,若以苦寒直折,则滞气凝遏,而热愈甚。倒如郁火症,用苦寒则火愈郁,服升阳散火汤则愈。东垣以清胃汤加砂仁,香附,更名清胃散,散者,散也,家秘加白豆蔻、黑山楂末,同是此意。以肠胃积热,大抵酒肉食滞,蒸酿而成,故化散胃滞,积热自清。余以平胃保和散,治口疮齿痛,及疳火疳积,俱获奇效,此深得清积热根本。故疮癣齿痛之人,不能淡薄滋味,必缠绵难愈也。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内伤齿痛之症】或齿豁,或动而长,或浮痒燥黑,时常作痛,此内伤之症也。若右痛,属胃与大肠;右下盘痛,属肺胃二经;左上盘痛,属胆经;左下盘痛,属肝经;上正门痛,属心经;下正门痛,属肾经;上左右二虎牙痛,属胃经;下左右二虎牙痛,属脾经。
【内伤齿痛之因】齿豁而浮者,肾衰;齿动而长者,胃热;痒为血热;痛为火烁;黑则是虫蚀。此内伤齿痛之因也。
【内伤齿痛之脉】尺脉虚大,肾水有亏。若见洪数,阴火旺动。左关弦急,肝胆之火。左关洪滑,痰火内烁。
【内伤齿痛之治】肾虚阴火者,凉八味玄武胶为丸,或知柏天地煎。左关弦急,龙胆泻肝汤,右关洪滑,化痰汤。应下者,三黄丸。大凡牙痛症,寒者少,热者多,故内伤门都用凉剂。若劳倦而胃虚齿浮者,又当用补中益气汤,不可拘痛无补法也。
凉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黄柏、知母,共为细末,玄武胶为丸。
知柏天地煎
黄柏 知母 天门冬 生地黄
同煎三四次,冲玄武胶收膏
龙胆泻肝汤见前。
化痰汤
贝母 枳实 黄芩 黄连 花粉 桔梗 元参 升麻 甘草
家秘三黄丸
黄芩 黄连 大黄 甘草 广皮
补中益气汤
人参 黄 当归 白术 广皮 升麻 柴胡 甘草
齿痛虽有各经虚实不同,然阳明积热者多,故清胃汤治齿痛总司。然尚有分别,若膏粱食气已化,惟存积热,所谓热而无滞,可用清胃汤,苦寒直折;若积热虽重,浓味尚未化尽,所谓热而有滞,若以苦寒直折,则滞气凝遏,而热愈甚。倒如郁火症,用苦寒则火愈郁,服升阳散火汤则愈。东垣以清胃汤加砂仁,香附,更名清胃散,散者,散也,家秘加白豆蔻、黑山楂末,同是此意。以肠胃积热,大抵酒肉食滞,蒸酿而成,故化散胃滞,积热自清。余以平胃保和散,治口疮齿痛,及疳火疳积,俱获奇效,此深得清积热根本。故疮癣齿痛之人,不能淡薄滋味,必缠绵难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