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跟骨者,足后跟骨也,上承 辅二骨之末,有大筋附之,俗名脚挛筋,其筋从跟骨过踝骨,至腿肚里,上至中,过臀抵腰脊至顶,自脑后向前至目 ,皆此筋之所达也。若落马坠蹬等伤,以至跟骨拧转向前,足趾向后,即或骨未碎破而缝隙分离,自足至腰脊诸筋,皆失其常度,拳挛疼痛,宜拨转如旧,药饵调治,皆同前法。
【按】正骨紫金丹、混元膏、散瘀和伤汤、海桐皮汤、万灵膏诸药,皆内庭常用经验之方,故以上诸证,多引用之。其或跌打损伤证中,而又兼他病者,则不止此数药也。故采前人旧载诸方,集于末卷,以示证治之法,有不可狭隘者焉。
四肢图(图缺)
《伤寒明理论》(公元 1156 年)金.成无己着。三卷。对于《伤寒论》的 50 个证作了分析此较。 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 20 首的方义。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跟骨者,足后跟骨也,上承 辅二骨之末,有大筋附之,俗名脚挛筋,其筋从跟骨过踝骨,至腿肚里,上至中,过臀抵腰脊至顶,自脑后向前至目 ,皆此筋之所达也。若落马坠蹬等伤,以至跟骨拧转向前,足趾向后,即或骨未碎破而缝隙分离,自足至腰脊诸筋,皆失其常度,拳挛疼痛,宜拨转如旧,药饵调治,皆同前法。
【按】正骨紫金丹、混元膏、散瘀和伤汤、海桐皮汤、万灵膏诸药,皆内庭常用经验之方,故以上诸证,多引用之。其或跌打损伤证中,而又兼他病者,则不止此数药也。故采前人旧载诸方,集于末卷,以示证治之法,有不可狭隘者焉。
四肢图(图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