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病理生理学》 (六)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胆汁分泌综合性障碍

    上面我们从胆色素代谢障碍的各个环节,讨论了黄疸发生的机理。但在疾病过程中,黄疸的发生,往往不是某单一环节障碍的结果,常涉及到多个环节,例如肝细胞性黄疸和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等。

    1.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 jaundice)是由于感染或中毒,使肝细胞受损害(肝窦面肝细胞膜微突减少,内质网减少,变得稀疏和空泡形成,线粒体肿胀,基质混浊,内嵴呈灶性消失,毛细胆管微绒毛减少,变平、不规则),肝细胞对未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胆红素的形成和肝胆汁的分泌发生了一系列障碍而引起的黄疸。其胆色素代谢变化比较复杂,主要变化是(表15-2):

    (1)由于肝细胞对未结合胆红素摄取障碍和结合胆红素生成减少,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

    (2)由于肝细胞胆汁分泌功能受损,肝胆汁分泌障碍,肝内胆汁淤积,或由于肝内小胆管炎,引起机械性阻塞,而使胆汁从肝细胞反流入血;分泌到毛细胆管的胆汁,还可通过变性坏死的肝细胞或肝细胞之间的间隙反流入血,而使血清结合胆红素增多。

    (3)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增多,胆红素定性试验阳性双相反应。

    (4)由于排入肠道的胆汁减少,粪和尿内尿(粪)胆素元一般是减少的。

    (5)尿内胆红素阳性。

    2.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icterus neonatorum)可见于50-60%出生后第一周的新生儿,这种黄疸的发生有以下一些原因:

    (1)生下后,血液内原来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未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

    (2)肝细胞内载体蛋白—Y蛋白少,肝细胞摄取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3)肝细胞内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生成不足,结合胆红素生成少。

    (4)肝细胞胆汁分泌器发育不完善,对肝胆汁分泌的潜力不大。

    这种黄疸以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为主,如没有先天性胆红素代谢缺陷,可以逐渐消退。

    3.药物性黄疸

    药物可干扰胆红素代谢各个环节,例如:

    退热镇痛药非那西汀,可引起溶血,使胆红素生成过多。

    磺胺类、水杨酸类药,可竞争性地与白蛋白结合,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转运障碍。

    驱虫药黄棉马酸,能争夺Z蛋白,胆道造影剂能争夺Y蛋白,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及在肝细胞内的运输受影响。

    新生霉素、氯霉素、利福平可抑制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使结合胆红素形成受影响。

    氯丙嗪甲基睾丸酮等作用于微胆管的排泌装置,造成肝内胆汁淤滞。

    药物性黄疸只要及时发现,及时停药,一般予后良好。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胡荧
  • 作者:
    唐大烈
  • 作者:
    吴普
  • 作者:
    吴鞠通
  •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邹存检
  • 作者:
    马培之
  •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