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张氏医通》 痘疹余毒证

    作者: 张璐

    痘疮入眼。其痘疮初生。眼闭不开。眼上即有痘疮。点在黑暗上者。急取益母草煎汤熏洗。日三度。更以鳝血点之。忌口及夜啼。乳母亦忌口。须痘疮痊可。其眼渐开。眼中之痘亦愈矣。初起痘疮入眼。决明散、密蒙散。痘疮入眼成翳者。谷精散、神功散选用。丹方。用望月砂末。生鸡肝研烂。饭上蒸熟。每日空心食之效。大抵治之早。则易退而无变。迟则退迟。今人但见痘后目疾。便谓不治。不知但瞳神不损者。纵久远。亦有可治之理。惟久而血定精凝。障翳沉滑涩损者为不治耳。倪仲贤云。斑疹余毒所害者。与风热不制之病。稍同而异。总似羚羊散主之。便不硬者。减硝、黄。未满二十一日而病者。当消毒化斑为主。斑后风热翳膜。气晕遮睛。泻青丸泻之大效。痘疹疮痂落尽。肌体肥壮。眼中忽然红色。乃余毒郁结而发出。此证最剧。失治多能害目。只用车前草擂水。频频灌之。涤却肝经之热毒。洗以益母草。点以鳝鱼血。

    胎风赤烂证 此证有三。一为血露入眼。洗不干净而赤烂。生莱菔捣汁点之。一为在母腹中时其。母多食壅毒辛热。生后百日而赤烂。犀角地黄汤加黄连。母子俱服。一为乳母壮盛。乳头胀满。乳汁洒射儿眼中而赤烂。黄连汤拭净。一味 过炉甘石吹点。

    小儿疳眼证 皆由过食伤脾腹胀。午后发热。至夜方退。日久发稀作泻。泻甚则渴。食积发热既久。则肝胆受伤。白仁红色。渐生翳膜。遮满黑珠。突起如黑豆如香菇之状。决明鸡肝散。或羊肝蘸夜明砂食。或绿矾一两。馒头去馅裹煨。外黑尽。内通红。取出用密陀僧 。夜明砂等分为末。煮枣肉捣丸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量儿大小。空心米汤下。切宜忌口。膜用人乳频点自去。若至声哑口干。脚手俱肿。十难救一。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高鼓峰
  • (公元 1742 年)清.吴谦(六吉)等编。九十卷。包括《订正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及“四诊”、“运气”、“伤寒”、“杂病”、“妇科”、“幼科”、 “痘疹”、“种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诀。各分子目,有图说方论,此较简明易学。

    作者:
    吴谦
  • 作者:
    日本、丹波康赖
  • 作者:
    叶桂述 吴金寿校
  • 作者:
    王泰林
  • 作者:
    王清源
  • 作者:
    吴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