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张卿子伤寒论》 吴茱萸汤方第七十九

    作者: 张卿子

    吴茱萸(一升洗味辛热)人参(三两味甘温)生姜(六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人参大枣之甘以缓脾。

    娄氏云。得汤反剧者。火也。当用生姜黄连治之。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太阳病。脉阳浮阴弱。为邪在表。今寸缓关浮尺弱。邪气渐传里。则发热汗出复恶寒者。表未解也。传经之邪入里。里不和者必呕。此不呕。但心下痞者。医下之早。邪气留于心下也。如其不下者。必渐不恶寒而渴。太阳之邪。转属阳明也。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小便数。大便硬者。当与小承气汤和之。此不因吐下发汗后。小便数。大便硬。若是无满实。虽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候津液还入胃中。小便数少。大便必自出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润胃气。但审邪气所在。以法救之。如渴不止。与五苓散是也。

    张兼善云。十日不更衣而不用攻伐。何也。曰、此非结热。乃津液不足。夫不便者。

    若有潮热谵语。可下之证者。然后可以攻之。其不大便而无诸下证者。此津液不足。当须审慎。勿以日数久而辄为攻下也。

    王三阳云。此处五苓散难用。不然。经文渴字上。当有缺文也。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

    脉阳微者。邪气少。汗出少者为适当。故自和。汗出多者。反损正气。是汗出太过也。

    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阳脉实者。表热甚也。因发汗。热乘虚蒸。津液外泄。致汗出太过。汗出多者亡其阳。阳绝于里。肠胃干燥。大便因硬也。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浮芤相搏。阴阳不谐。胃气独治。郁而生热。消烁津液。其阳为绝。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趺阳者。脾胃之脉。诊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为约。约者。俭约之约。

    又约束之约。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通肠润燥。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叶霖
  • 作者:
    郭士遂
  • 作者:
    陈士铎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自2003年开展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指导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我局对各示范区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规律性经验和规范性做法进行提炼、整理,起草制定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参考使用。在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联 系 人:严华国 吴 迪

    联系电话:010-65914966 65930672(传真)

    二○○九年八月五日

    作者:
  • 作者:
  •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作者:
  • 作者:
    徐大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