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黄芩(三两味苦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芍药(二两味酸平)大枣(二十枚擘味甘温)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坚敛肠胃之气。弱而不足者。甘以补之。甘草大枣之甘。以补固肠胃之弱。
(公元 1742 年)清.吴谦(六吉)等编。九十卷。包括《订正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及“四诊”、“运气”、“伤寒”、“杂病”、“妇科”、“幼科”、 “痘疹”、“种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诀。各分子目,有图说方论,此较简明易学。
黄芩(三两味苦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芍药(二两味酸平)大枣(二十枚擘味甘温)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坚敛肠胃之气。弱而不足者。甘以补之。甘草大枣之甘。以补固肠胃之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