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成氏云。气结而不散。壅而不通。为结胸。陷胸汤为直达之剂。塞而不通。否而不泰。为痞。泻心汤为分解之剂。痞与结胸。有高下焉。邪结在胸中。故曰陷胸。留邪在心下。故曰泻心。
沈亮宸云。半夏泻心。甘草泻心。皆下后伤真气之过也。生姜泻心。因于食。大黄泻心。因于热。附子泻心。因于寒。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
当利其小便。
伤寒服汤药下后。利不止而心下痞硬者。气虚而客气上逆也。与泻心汤攻之。则痞已。医复以他药下之。又虚其里。致利不止也。理中丸。脾胃虚寒下利者服之愈。此以下焦虚。故与之。其利益甚。圣济经曰。滑则气脱。欲其收也。如开肠洞泄。便溺遗失涩剂所以收之。此利由下焦不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以涩洞泄。下焦主厘清浊。下利者。水谷不分也。若服涩剂而利不止。当利小便以分其气。
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成氏云。气结而不散。壅而不通。为结胸。陷胸汤为直达之剂。塞而不通。否而不泰。为痞。泻心汤为分解之剂。痞与结胸。有高下焉。邪结在胸中。故曰陷胸。留邪在心下。故曰泻心。
沈亮宸云。半夏泻心。甘草泻心。皆下后伤真气之过也。生姜泻心。因于食。大黄泻心。因于热。附子泻心。因于寒。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
当利其小便。
伤寒服汤药下后。利不止而心下痞硬者。气虚而客气上逆也。与泻心汤攻之。则痞已。医复以他药下之。又虚其里。致利不止也。理中丸。脾胃虚寒下利者服之愈。此以下焦虚。故与之。其利益甚。圣济经曰。滑则气脱。欲其收也。如开肠洞泄。便溺遗失涩剂所以收之。此利由下焦不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以涩洞泄。下焦主厘清浊。下利者。水谷不分也。若服涩剂而利不止。当利小便以分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