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辨证施治

    1.肝郁气滞

    主证:心情忧郁,小腹胀满疼痛,牵制两胁,走窜不定,嗳气频作,白带稍多,阴道流血夹有瘀块,舌质暗红或瘀点,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涩。

    治法:疏肝理气,解毒化滞。

    选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当归10g、柴胡10g、郁金10g、白芍20g、青皮10g、茯苓10g、白术10g、川栋子10g、延胡10g、黄芩10g、丹参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

    加减:肝郁克脾,呃逆纳呆者加苍术、厚朴、陈皮、龙骨、牡蛎;肝燥睡差、二便短涩者加首乌、白蒺藜、生地、旱莲、玄参、麦冬。

    2.湿热瘀毒

    主证:带下量多,色如米泔或浓液,兼恶臭带血,腰痛,小腹胀痛,口干或苦或有秽臭。脘闷纳差,尿黄便干,舌质暗红,苔黄腻或白厚,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化瘀。

    选方:二妙散(《丹溪心法》)加味。

    药物:黄柏10g、银花藤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蒲公英30g、薏仁20g、芡实15g、土茯苓30g、苍术10g、丹参15g、赤芍20g、牛膝15g。

    加减:出血多者加蒲黄炭、地榆炭、茜草、仙鹤草;白带多者加椿树根皮、金樱子、赤石脂。

    3.肝肾阴虚

    主证:腰痛绵绵,头晕耳鸣,夜寐不安,口干咽燥,便秘尿赤,手足心热,白带增多,赤白带下,舌干绛有裂纹,舌苔薄白或剥,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解毒清热。

    选方: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知母10g、黄柏10g、生地10g、女贞子10g、旱莲草36g、菟丝子10g、杞子10g、山萸肉10g、淮山20g、丹皮10g,草河车30g、白花蛇舌草30g。

    加减:阴虚发热者加蒲公英、地骨皮、青蒿;赤白带下多者加茵陈、苦参、淅贝;烦躁失眠者加玄参、麦冬、枣仁、夜交藤。

    4.脾肾阳虚

    主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头晕耳鸣,腹胀纳少,心悸气短,小腹坠胀,二便不利,赤白带下,舌质淡胖,苔白滑,脉细弱。

    治法:温肾健脾,补中益气。

    选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味。

    药物: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0g、淮山20g、茯苓10g、附子10g、吴萸3g、升麻10g、杜仲10g、续断10g、仙茅10g、生龙牡各30g。

    加减:形寒肢冷者加桂支、干姜、益智、巴戟;漏下不止者加陈艾、阿胶、蒲黄炭、血余炭。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张志聪
  • 作者:
  • 作者:
    李东垣
  • 《冷庐医话》(公元 1897 年)清.陆以湉(定圃)着。五卷。卷一论“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求医”“诊法”“ 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四、五论病,推究每证的虚实原委,指出医家的利弊。近人从陆氏《冷庐杂识》中摘出其论医语作为补编 。

    作者:
  • 作者:
    凌晓五
  • 作者:
    不详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齐、龚庆宣着。五卷。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有外伤、痈疽、湿疹、疥癣等。对疔疽引起的脓毒血症的早期治疗,外伤肠出的医护,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术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作者:
    龚庆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