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辨证施治

    根据肝癌患者的症侯特点,早期辨证以脾虚、气滞、湿阻多见,随着病情发展,除上述证型外还有湿热、热毒、血瘀等,到晚期常见阴虚、血虚,当出现腹水、黄疸、远处转移之后虚实夹杂之症更为复杂,现仅将常见证型归纳如下:

    1.气滞血瘀

    主证:两胁胀满作痛,胁下积块有形,按之质硬疼痛,胸闷不适,恶心纳呆,大便不实,小便混黄,舌质紫黯、苔薄,脉弦或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选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化积丸(《类证治裁》)加减。

    药物: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2g、枳壳10g、三棱10g、莪术10g、桃仁8g、木香5g、炒甲珠10g、生牡蛎30g、白花蛇舌草30g。

    加减:胸胁疼痛重者加炙乳香、没药、延胡索;上腹胀满者加苍术、厚朴、陈皮。

    2.湿热搏结

    主证:胁下症块坚实,痛如锥刺,脘腹胀痛,或腹大如鼓,目肤黄疸日渐加深,面色晦黯,肌肤甲错,恶心纳呆,便干尿赤,舌质红绛而暗,可见瘀斑,苔黄腻,脉弦数或涩。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破结。

    选方:茵陈蒿汤(《伤寒论》)合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茵陈30g、栀子10g、大黄10g、归尾10g、赤芍30g、丹参30g、红花10g、炒甲珠10g、延胡索10g、地鳖虫10g、白花蛇舌草30g、半边莲30g。

    加减:腹胀痛剧烈加苍术、厚朴、乳没;大便秘结加枳壳、芒硝;有腹水加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茅根。

    3.肝阴虚损

    主证:形体消瘦,神疲纳呆,腹大胀满,症块膨隆,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小便短赤,鼻衄牙宣,或呕血便血,皮下出血,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光剥、脉弦细。

    治法:滋阴养肝,凉血益气。

    选方:参麦地黄汤(《经验方》)加减。

    药物:北沙参30g、生地10g、麦冬10g、女贞子10g、旱莲草30g、生龟板30g、生鳖甲10g、白芍15g、当归10g、山萸肉10g。

    加减:低热者加银柴胡、炙鳖甲、青蒿、地骨皮;吐衄、黑便者加仙鹤草、槐花炭、蒲黄炭。

    4.气血亏损

    主证:肝大腹胀,疲乏无力,少食懒言,面色晦暗,形体憔悴,尿少便溏,或有浮肿。舌暗淡、苔少,脉象沉细而弱。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抗癌。

    选方:八珍汤(《正体类要》)合化积丸(《类证治裁》)加减。

    药物:党参30g、白术20g、茯苓10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15g、白芍15g、三棱10g、莪术10g、五灵脂12g、延胡索10g、白花蛇舌草30g、半边莲30g。

    加减:纳呆食少加山楂、麦芽、莱菔子;气虚明显者加黄芪、黄精;血虚甚者加丹参、阿胶;口干咽燥者加沙参、石斛、玉竹。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郑寿全,字钦安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
    吴坤安
  • 作者:
    严则庵纂辑、裘庆元辑
  • 《伤寒明理论》(公元 1156 年)金.成无己着。三卷。对于《伤寒论》的 50 个证作了分析此较。 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 20 首的方义。

    作者:
  •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作者:
  • 作者:
    刘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