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辨证施治

    老年痛风病病人,有正虚邪实,本虚标实的特点。老年痛风病病人的证型可分为:

    1.热痹型

    主证:突然发生的关节痛、热、红、肿和屈伸不利。疼痛的性质多数是灼痛,痛处拒按,局部皮肤灼热、潮红。如有痛风石,大多在皮下可扪到。全身症状有口干、口苦,而全身发热恶寒并不多见,舌质红或绛,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洪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选方:宣痹汤(《湿病条辨》)加减。

    药物:防杞10g、北杏10g、连翘10g、滑石30g、薏仁30g、法半夏10g、蚕砂10g、赤小豆15g、栀子10g。

    加减:津亏者、加石斛、芦根之类;热重者,加黄芩、石膏、银花藤;气虚者,加黄芪、云苓;湿重者,加桑枝、川萆薢;肥胖痰多者,加浙贝、蒌皮;痛甚者,加田七、灵脂。

    2.痰瘀流注型

    主证:突然发病,但不如热痹型发病急剧,关节痛、肿、热、红。屈伸不利,烧灼感较热痹型轻。皮肤潮红亦不如热痹型明显。关节肿较热痹型散漫,多数可扪到结石,多数无全身恶寒发热而有头痛身重。舌质暗晦或有瘀斑。舌黄白薄或白腻,脉缓或涩。

    治法:除痰去湿,化瘀通络。

    选方:除痰通络汤(自拟方)。

    药物:浙贝10g、白芥子10g、茯苓15g、桃仁10g、赤芍10g、蒲黄10g、玄胡10g、薏仁30g、银花藤15g、防杞15g、桑枝30g加减:有热者、加黄芩、连翘;湿重者,加萆薢、木通;瘀重者,加田七、红花;痰多者,加蒌仁、浮海石。

    3.痿症型

    主证:罹病关节变形,肌肉痿缩,关节酸痛反复发作,隐隐刺痛或酸痛。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缓。

    治法:健脾、利湿、化浊、通络。

    选方:痛风瘘症用方(自拟方)。

    药物:茯苓30g、白术15g、萆薢15g、防杞10g、木通10g、薏仁15g、小环钗15g、蚕砂10g、木瓜15g。

    加减:阴虚热盛者,加地骨皮、玄参、知母;气虚者,加黄芪、党参。

    4.淋症型

    参阅本书《尿石》。

    5.溃疡型

    主证:多发生在关节周围或耳廓,局部溃疡,溃疡面红色,有清稀脓液,溃疡周围潮红或暗红。如有瘘管,还可以有砂石样物流出,舌质或红或淡或有瘀斑,脉或数或缓,均随所属上述几个证型而异。

    治法:除按上述的证型治疗外、局部加用外敷。溃疡难愈者,可用活血祛腐、润肤生肌法。早期用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法。

    选方:早期用金黄散(《医宗金鉴》)外敷。溃疡难愈者,用生肌肉红膏(《外科正宗》)外敷。

    药物:金黄散:大黄、黄柏、姜黄各250g、南星、陈皮、苍术、厚扑、甘草各100g、括蒌根500g、共研细末。用蜜糖调和外敷。

    生肌肉红膏:当归60g、白芷15g、轻粉10g、甘草30g、红紫草10g、血竭10g、麻油500g、防杞30g。先把全部药物浸入油中三日,慢火煎煮至微干、滤过、然后用纱布放入滤出液中,使用时用纱布。原方有醋,治疗痛风性溃疡时应删去。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作者:
  • 作者:
    李时珍
  • 作者:
    赵学敏
  • 作者:
    叶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陈嘉谟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杨时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