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一夏月亦有病凉者,偶遇暴风怒雨,不及加衣,或夜失覆,或路行冒犯,皆能为凉证,此非其时而有其气,谓之寒疫。治法与暑症异,亦以九味羌活汤、败毒散、以辛散和解为主,不可专用汗药。此论乃李东垣先生发自十书中,从来医书罕及,然仅百之一耳,以一律百,以或然为固然,左矣。
霖按∶寒疫多病于金水不敛之年,人气应之,以其毛窍开而寒气闭之也。疫乃天地不正淫 厉气,颇难骤逐,非风寒之邪,一汗可解。治法宜苏桂杏草等温散,更察其兼湿兼风,消息治之。东坡在黄州,以圣散子治疫甚效,亦寒疫挟湿之方也。后永嘉宣和间服此方殒命者,不知凡几,盖以寒疫之方,误施于温疫者也。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一夏月亦有病凉者,偶遇暴风怒雨,不及加衣,或夜失覆,或路行冒犯,皆能为凉证,此非其时而有其气,谓之寒疫。治法与暑症异,亦以九味羌活汤、败毒散、以辛散和解为主,不可专用汗药。此论乃李东垣先生发自十书中,从来医书罕及,然仅百之一耳,以一律百,以或然为固然,左矣。
霖按∶寒疫多病于金水不敛之年,人气应之,以其毛窍开而寒气闭之也。疫乃天地不正淫 厉气,颇难骤逐,非风寒之邪,一汗可解。治法宜苏桂杏草等温散,更察其兼湿兼风,消息治之。东坡在黄州,以圣散子治疫甚效,亦寒疫挟湿之方也。后永嘉宣和间服此方殒命者,不知凡几,盖以寒疫之方,误施于温疫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