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查古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味酸,微寒,无毒。主妇人产乳余疾,崩中,症瘕,血闭,寒热羸瘦,养胎。茎叶∶苦,无毒。主痿蹶,益气。《药性论》云∶臣。畏∶卤咸。味甘。主热风,风痫,大小便利,肠中结实,止产后奔血不定,淋沥,安胎。日华子云∶根,治热风身痒,游风,风疹瘀下。《图经》云∶紫葳,凌霄花也。今医家多采其花干之,入妇人血崩风毒药。又治少女血热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