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仲景伤寒补亡论》 病可水八条

    作者: 郭雍

    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后.若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眠.其人欲得饮水者.当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

    又曰.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又曰.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风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为医下之也.若其不下.病患不恶寒而渴者.为转属阳明.小便数者.大便则坚.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又曰.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则营气长.滑数则胃气实.营气长.则阳盛怫郁.不得出身.胃实则坚难.大便则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发其汗.阳气不周.复重下之.胃燥蓄热.大便遂燥.小便不利.营卫相搏.心烦发热.两眼如火.鼻干面赤.舌燥.齿黄焦.故大渴.过经成坏病.针药所不能制.与水灌枯槁.阳气微散.身寒.温衣覆令汗出.表里通然.其病即除.形脉都不同.此愈非治法.但医所当慎.妄犯伤营卫.

    又曰.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猪苓散.饮水亦得也.千金亦曰.必思煮饼.急思水者.与五苓散饮之.(余同)

    又曰.霍乱而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饮水者.属五苓散.

    庞氏曰.病患水药入口则吐.或渴而呕者.或汗后脉尚浮而烦渴者.或下利渴而小便不利者.或呕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皆主之.或因渴.停水心下.短息者难治.

    又曰.若头痛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神不与人相当.勿以火导之.但以猪苓散方寸匕服之.当连饮新水三升.即令指刺喉中吐去之.病随手愈.若不能吐者而强与水.水停则结心下也.当以药吐之.不尔.更致危病.若当吐.不时以猪苓散吐之.其死殆速矣.亦可针之佳.水饮膈实难治.此三死一生也.(千金之文)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赵术堂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