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二、粒细胞缺乏性咽峡炎

    本病以外周血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咽部感染和全身衰竭为特征。多为药物、中毒或过敏抑制骨髓生产白细胞的功能,而使抗感染能力降低而发病。

    【诊断】

    1.发热,疲惫和全身衰竭。咽痛伴吞咽困难、溢涎,厌食,口臭和说话鼻音。

    2.咽粘膜充血或苍白贫血状态,口腔及咽部粘膜,扁桃体上多处粘膜溃烂,常大片溃疡并覆坏死性假膜,时延及鼻、喉等处。重症在消化、泌尿道和生殖器亦有类似病变。淋巴结和脾多不肿大。

    3.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低于2×109/L(2000/mm3),中性粒细胞低于1×109/L(1000/mm3)。骨髓检查一般呈中度增生不良,特点是缺乏粒细胞。

    4.咽部表现应与白喉、樊尚氏咽峡炎及急性咽部感染鉴别,在临床上有与咽炎不相应的全身症状,查血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

    1.诊断确立转内科处理。

    2.查明致病原因,停用一切致敏药物。

    3.保持口腔清洁,用3%双氧水或3%苏打水漱口。

    4.应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药以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5.输血或白细胞成份输血,骨髓移植,激素应用。

    6.用促骨髓粒细胞生长成熟药物。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叶天士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