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寒论辩证广注》 (要诀类方)苏合丸方

    (本和剂局方)白术青木香乌犀角香附丁香朱砂诃黎勒(煨)白檀香安息香(一名金银香另为末无灰酒熬膏)麝香(研)荜茇龙脑(即冰片)苏合香油沉香(各二两)薰陆香(即乳香一两)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或如龙眼大。外以蜡包。临时切开取用。以姜汤。熟水酒。任下。

    琥按上方。乃辛温走窜之剂。入阳明气分之药居多。方中药味。惟犀角性凉。兼走阳明血分。愚以中寒卒倒。不能言语者。宜暂用之以开胸膈凝滞之气。待苏醒。即宜用他药也。

    吴仁斋云。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阴也。盖中寒比伤寒尤甚。若不急治。死在旦夕。如寒中太阴。则中脘疼痛。宜理中汤。或藿香正气。加对理中汤主之。寒甚。脉沉细。足冷者。必加附子。若寒中少阴。则脐腹疼痛。宜五积散。加吴茱萸主之。寒甚。脉沉。足冷者。宜四逆汤。加吴茱萸主之。若寒中厥阴。则少腹至阴疼痛。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

    甚者。必用附子倍之。如冷极唇青。厥逆无脉。囊缩者。仍用葱熨法。或吴茱萸炒熨法。并艾灸脐中。及气海关元。二三十壮。最佳。取脉渐渐而来。手足温暖。乃可生也。如一时无药。急用凉水。搭手足四腕。视其青紫筋处。以三棱针刺其血出。亦愈。或于十指尖出血。亦佳。或一味吴茱萸煎汤与之。亦可救也。

    琥按上论云。寒中太阴。或藿香正气。加对理中汤主之。盖寒中太阴。脾与胃为表里。胃有寒食积滞。藿香正气。

    宜对用也。又云。寒中少阴。宜五积散。加吴茱萸主之。方中用药冗杂。与少阴不相关涉。且无专主之味也。至其用凉水搭手足四腕。以三棱针刺其血出。此惟阳证热厥。脉伏囊缩者宜之。如阴证厥逆。无脉囊缩者。亦用此法。是虚其虚也。何悖谬之极邪。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胡荧
  • 作者:
    唐大烈
  • 作者:
    吴普
  • 作者:
    吴鞠通
  •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邹存检
  • 作者:
    马培之
  •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