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查古籍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圣济总录》(公元 1117 年)宋.太医院编。二百卷。分 66 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阐述病因病理,详述治法方药,是北宋时期搜方较多的医学全书。
夫伤寒病之说。始自皇帝以开其端。至仲景陈其条目。自后肤浅之学。莫知其数。立言者云。病在表。可发汗。病在里。可下之。或云。不可汗。不可下。即未尝有温中之说。仲景伤寒论例云。尺寸俱沉细。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
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厥阴受病也。又辩太阴证云。太阴病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又手足温。自利不渴。宜四逆汤。又腹满时痛。桂枝芍药汤。辩少阴证云。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麻黄附子细辛汤。又少阴病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又少阴病脉沉。急温之。宜四逆汤。又少阴病身体疼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附子汤。辩厥阴证云。厥阴病吐利。手足厥。逆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今举仲景论中数条。最是治三阴之良法。于今世用之。尚有未尽证者。
愚尝校量。自至和初岁迄于今三十余年。不以岁之太过不及为则。每夏至以前。有病伤寒人。十中七八。两手脉俱沉细数。多是胸膈满闷。或呕逆。或气塞。或肠鸣。或腹痛。与仲景三阴病之说。脉理同而证不同。因兹不敢妄投仲景治三阴病药。医者才见脉沉。及胸膈满。便投下药下之。往往不救。尝斟酌仲景理中丸。与服之。其病势轻者。即胸中便快。
病势重者。半日许。满闷依然。或有病患脉沉细迟。投仲景四逆汤温之。多药力大热。后必发烦躁。因校量此形证。今别立方以治之。多得中病。不可不传焉。
病患但两手脉沉细数。或有力。或无力。或关脉短。及力小。胸膈塞闷。气短不能相接者。便可随脉证。投温中药以治之。病患两手脉沉迟。或紧或缓。皆为胸中寒也。若寸脉短。及力小于关尺者。此是阴盛阳虚也。或胸膈满闷。腹中胀痛。身体拘急。手足逆冷。宜急温之。
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温中汤主之。清明以后。芒种以前。宜橘皮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七物理中丸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