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此方自原论中第十卷集入于此)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据桂枝汤法煎服。
或问上条本太阳病误发汗。汗出不止。其用桂枝汤无疑矣。何为而加炮附子。余答云。内台方议云。病患阳气不足而得太阳病。则知其人阳气本虚。及得病。又误发汗。汗多亡阳。阳气耗竭不作郁热。因成真阴证。非附子大辛热之剂。不能散其余邪。复其阳气。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此条病。
亦太阳真寒证。阳气内虚。故不发热。况风寒之邪在经。本无可下之法。下后脉促者。此胃腑未实。不应下而下之。
胃中阳气大伤。其脉必促而无力。胸中虚满。按之必软而不痛。乃邪客胸中而无实热也。太阳之经。风寒未解。故用桂枝汤以散客邪。去芍药者。成注云。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也。若其人又微恶寒。夫恶寒而日微。非发热恶寒之比。此阳虚已极。故于去芍药方中。加炮附子。以温经助阳气。)
桂枝去芍药汤方
(此方并下方俱从原论中第十卷集入于此)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根据桂枝汤法。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此方自原论中第十卷集入于此)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据桂枝汤法煎服。
或问上条本太阳病误发汗。汗出不止。其用桂枝汤无疑矣。何为而加炮附子。余答云。内台方议云。病患阳气不足而得太阳病。则知其人阳气本虚。及得病。又误发汗。汗多亡阳。阳气耗竭不作郁热。因成真阴证。非附子大辛热之剂。不能散其余邪。复其阳气。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此条病。
亦太阳真寒证。阳气内虚。故不发热。况风寒之邪在经。本无可下之法。下后脉促者。此胃腑未实。不应下而下之。
胃中阳气大伤。其脉必促而无力。胸中虚满。按之必软而不痛。乃邪客胸中而无实热也。太阳之经。风寒未解。故用桂枝汤以散客邪。去芍药者。成注云。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也。若其人又微恶寒。夫恶寒而日微。非发热恶寒之比。此阳虚已极。故于去芍药方中。加炮附子。以温经助阳气。)
桂枝去芍药汤方
(此方并下方俱从原论中第十卷集入于此)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根据桂枝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