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查古籍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肾脏调节(数小时至数日完成):肾脏是酸碱平衡调节的最终保证。因为只有CO2可以通过呼吸排出体外(CO2即可代表可挥发酸H2CO3,因为CO2+H2O→H2CO3),而其它如乳酸、丙酮酸、β-羟丁酸、乙酰乙酸、硫酸、磷酸、尿酸、草酸等均为非挥发酸,最终均需通过肾脏把前面三项调节所造成的变动调整过来。把过多的排出,把不足的保留下来。因此肾脏调节机体酸碱平衡的功能正常与否,关系重大。
肾脏排酸有三种形式:
(一)自由H+:虽然它决定着尿液pH值,但是其量却很少(每日只1~2毫克当量)。尿pH为5时,[H+]为0.00001克分子,pH为8时,[H+]为0.0000000克分子。尽管它确是一种存在形式,它只是尿中大量酸性物质的一个很小部分。而肾脏排酸主要是以下二种形式。
(二)NH4-:是H+与NH3作用形成的。NH3由肾小管产生,在体内是很强的碱性物,与H+的亲和力极大。它弥散至尿中与H+结合。示意如下:
人体每日由代射所产生的非挥发酸总量约50~100mmol,其中一半以上(1/2~2/3)是以此种形式排出的。
(三)可滴定酸:是由H+与缓冲物质(主要是HPO4=作用形成的。用NaOH把尿滴定至与血浆相同之pH,即可测知可滴定酸量。可滴定酸的形式约占肾排酸总量的少一半(1/3~1/2)。
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H+,在近曲小管几乎全部用于重吸收HCO3-;在远曲小管则几乎全部用于生成可滴定酸和NH4+。这与肾脏疾病的代谢性酸中毒如肾小管性酸中毒的关系密切。可滴定酸的形成示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