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幽门螺杆菌(Hp)与儿童胃肠病密切相关。目前用于检测Hp感染的常规方法有细菌培养、活检粘膜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尿素酶分解试验、病理组织切片等各种方法。这些检查均较繁琐、费时,需作胃镜检查和采取粘膜组织,儿童不易接受。14C尿素呼吸试验较简单,但有放射性,对儿童不利。本文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儿童Hp感染,效果较好。

    1 对象和方法

    胃肠病患儿72例,年龄4岁~13岁。男48例,女24例。其中反复上腹痛或脐周痛1个月以上者36例;厌食并消化不良者12例;慢性腹泻并营养不良者24例。全部病例均排除了结核病、肝炎、肠道寄生虫病及腹型癫痫。对照组为正常龄儿童60名,其中男39名,女21名。所有被查均采外周静脉血1ml~2ml,分离出血清,贮存于-20℃冰箱待测Hp抗体。用Hp抗原包被40孔聚苯乙烯反应板,操作方法为常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被检血清稀释为1:200,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羊抗人IgG,底物为邻苯二胺,用硫酸终止反应,在490nm处读取光密度值(OD)。每个待检血清均做复孔,每块板均设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结果用被检血清OD值(P)与阴性对照OD值(N)之比值来表示,P/N≥2为阳性,<2为阴性。

    2 结果

    72例慢性胃肠病患儿血清Hp抗体IgG,54例为阳性,18例阴性,阴性率75%,60名同龄正常儿童,18名为阳性,42名阴性,阳性率30%。经统计学X2检验,P<0.01,两组间有显著性意义。

    3 计论

    常规诊断Hp感染要经胃镜获取胃粘膜标本,在儿童中难以接受。由于Hp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IgG,Loffeld等认为,用血清学检查可以替代内窥镜诊断Hp感染。潘志君等报道,在成人中用ELISA法检测与组织培养、涂片检测Hp感染的结果比较,以后者为标准,ELISA法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0%。我们对72例反复腹痛、厌食、慢性腹泻的患儿进行血清学Hp抗体IgG测定,其中54例阳性(75%)。这说明在儿童慢性胃肠病中,Hp感染是重要原因。在60名同龄令正常儿童中,有18名Hp抗体IgG阳性(30%)。无消化道症状,可能他们曾有过Hp感染,但机体已清除Hp。而抗体仍存在,因为有相当数量的正常人能自动清除Hp的感染。

    应用血清学诊断Hp感染,无创伤,简单易行,尤其适用于儿童和Hp感染的普查。此方法不受近期是否用过抗生素的影响,可以重复检测,进行动态观察,评价疗效。如Hp感染已被清除,血清Hp抗体滴度逐渐下降,最后消失。

更多中医书籍
  •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作者:
    赵濂
  • 作者:
    江考卿
  •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作者:
    钱潢
  • 作者:
    吴谦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