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病理生理学》 三、退热期

    退热期(stadium decrementi或defervescence)中因发热激活物在体内被控制或消失,EP及增多的发热介质也被清除(LP主要自肾脏清除),上升的体温调定点乃回降到正常水平。由于调定点水平低于中心体温,故从下丘脑发出降温指令,不仅引起皮肤血管舒张,还可引起大量出汗,故又称出汗期,由于皮肤比较潮湿。

    发热三个时相体温与调定点的关系示意图

    图4-4 发热三个时相体温与调定点的关系示意图

    I体温上升期;II高峰期;III退热期……调定点动态曲线;~体温曲线。

    常见的发热热型

    图4-5 常见的发热热型

    出汗是一种速效的散热反应,但大量出汗可造成脱水,甚至循环衰竭,应注意监护,补充水和电解质,尤其是在心肌劳损患者,更应密切注意。本期的热代谢特点是散热多于产热,故体温下降,直至与已回降的调定点相适应。热的消退可快可慢,快者几小时或24小时内降至正常,称为热的骤退(crisis),慢者需几天才降至正常,称热的渐退(lysis)。

    在这三个时相中,体温与调定点的关系见图4-4。

    [附]常见的发热热型

    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发热过程持续时间与体温升高水平是不完全相同的。将这些病人的体温按一定时间记录,绘制成曲线图(即所谓热型),可以发现有不同热型(图4-5)。为什么许多发热疾病热型不一样,至今尚无满意的解释,可能与致病微生物的特异性和机体反应性有关。长期积累的资料表明,一定的疾病具有其特殊热型,了解这些热型,有助于鉴别诊断。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胡荧
  • 作者:
    唐大烈
  • 作者:
    吴普
  • 作者:
    吴鞠通
  •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邹存检
  • 作者:
    马培之
  •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