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3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的关系

    Hp最常见于胃窦部慢性炎症粘膜中,如前所述,胃体部与底部也有Hp存在,但此时底部粘膜的胃镜象和组织学多显正常。故认为Hp通常只是停留于此处而移生于胃窦部。

    Hp的阳性率和胃炎的严重程度有关,如组织学正常的21例。无1例检出Hp;轻度胃炎4/16例、中度胃炎11/13例、重度胃炎32/33例为阳性。如胃炎伴肠腺化生时,其阳性率同正常组织。Hp的阳性率也与胃炎是否活动有关(所谓活动性炎症系指切片中有明显的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即活动性胃炎Hp检出率高,但也有不赞同此说者。Hp与慢性胃炎的密切关系,还可从以下各点得到证明。

    志愿受试者吞服活的Hp后,出现上腹饱胀、呕吐粘液(无酸)等非特异症状,此时胃镜像虽正常,但原正常的胃粘膜表面和固有膜中,出现大量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浸润,上皮表面变平,微绒毛消失,细胞内粘液几乎消失。2周后活检出仍有炎症但较前减轻,有少量单核细胞聚集,由镜检查仍见Hp。并可从活检标本培养出来。

    单用氨苄青霉素、磺甲硝咪唑 、灭滴灵或红霉素,或并用铋剂(De-Nol)片剂,能使胃炎消散。有报告将Hp阳性胃炎病人分成治疗组(服De-Nol,4周~8周)及对照组(服甲氰咪胍及安慰剂)治疗组Hp被清除达69%~73%(对照组为0),此组病人的组织学所见对照组显著好转(P<0.001)。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赵术堂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作者:
    楼英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