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自2003年开展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指导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我局对各示范区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规律性经验和规范性做法进行提炼、整理,起草制定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参考使用。在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联 系 人:严华国 吴 迪
联系电话:010-65914966 65930672(传真)
二○○九年八月五日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宋代,特别是北宋,由于政府的关注与重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步与推广,大批知医儒臣的参与,以及宋以前本草文献极待整理,药物的新发现和用药新经验亟需总结的客观要求等等内外因素,促使本草的研究和编纂工作空前繁荣,先后问世的多种本草学著作及药学事业的发达,是我国的药物学发展到新的高度鲜明标志。
1、药性理论的新发展:“药理”一词首见于《圣济经》。这一时期解释药效的主要方式和依据是“性味”和“法象”。《本草衍义》、《圣济经》对药物“气臭”进一步发挥,创立“气臭学说”,沈括、寇宗奭、钱乙等部认识到药物作用部位具有一定选择性,对归经理论已开始探索。
2、药品种数的增加及鉴别:现在可知宋人各种药物著作收药达1883种,较唐代《新修本草》增加了1033种,宋代新增加的药品299钟;大多为常用药,如秋石、樟脑、银杏、炉甘百、胡萝卜、曼陀罗等。药材的鉴别和药物基原的实际调查是宋代本草著作的重要内容,两宋留存下了1000余幅药物写生图;沈括、郑樵、初虞世、陈衍、范成大等都对药物名实问题进行了文献整理或实地考察。
3、采集和栽培技术提高:沈括指出采集不可限于时月,要根据药用部位、地区、气候、种植条件等不同区别对待,宋代常用药物栽培品种不下70种,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这与将药物作为重要经济作物进行栽培有关。一些外来药物也开始引种。
4、炮制和制刑方法趋于定型:宋代药品的炮制加工和药物剂型,已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渐趋完善和初步定型,《和剂同方》中炮炙方法较雷敩的《炮炙论》要丰富优越得多。从《和剂局方》起,将中药饮片的炮灸方法列为法定制药规范。直至现在,很多都以局方为依据。
5、药市和药肆进一步繁荣:宋代商业、手工业的发达,医药进一步分工官办和剂局和民间药坊的增多,大大推进了制剂和成药的发展。除官办药局外,民间药商亦很活跃。宋代的大都市中多没有专门定期的大宗药物交易市场——药市。如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的药市从每年九月初九至九月十一日,名重阳药市。固定地点的药铺在大都市也非常之多,如北宋汴梁(今开封)著名的药铺就有“百种园药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