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疝病的一种。出《灵枢·经脉》等篇。指寒邪侵犯肝胃二经,内蓄瘀血而致少腹部拘急疼痛,牵引睾丸,或下腹部有包块,内裹脓血。后世多指男女生殖器溃肿流脓或男子阴囊肿大的病证。《灵枢·经脉》:“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大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医宗必读》:“(疒贵)疝,足阳明经病,内有脓血,即巢氏之胕疝,子和之血疝也。”治宜散寒行气化瘀。如《类证治裁》卷七:“肝脉滑甚为(疒贵)疝,言肝木乘胃,或至溃脓下血。荔枝橘核汤,橘核散。”参见疝条。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病名。疝病的一种。出《灵枢·经脉》等篇。指寒邪侵犯肝胃二经,内蓄瘀血而致少腹部拘急疼痛,牵引睾丸,或下腹部有包块,内裹脓血。后世多指男女生殖器溃肿流脓或男子阴囊肿大的病证。《灵枢·经脉》:“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大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医宗必读》:“(疒贵)疝,足阳明经病,内有脓血,即巢氏之胕疝,子和之血疝也。”治宜散寒行气化瘀。如《类证治裁》卷七:“肝脉滑甚为(疒贵)疝,言肝木乘胃,或至溃脓下血。荔枝橘核汤,橘核散。”参见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