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查古籍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前列腺癌(carcinoma of prostate)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我国远较欧美国家少见。美国报告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在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生率只占恶性肿瘤的0.3%左右。
【病因】
前列腺癌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激素特别是雄激素可能起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各家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之间的关系看法不一。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两者间无明显关系,因为前列腺癌很少发生于良性增生的前列腺内。在组织发生上增生与癌的发生部位也不相同,前列腺增生多发生于尿道周围部的前列腺组织(即前列腺内区);而前列腺癌几乎都开始发生于前列腺的包膜下部(即前列腺外区),该部组织对雄激素敏感,高水平的雄激素可使该部增生。据统计,阉人不发生前列腺癌,这些都支持雄激素和前列腺癌有关。但前列腺癌患者多为老年人,睾丸产生的雄激素已经降低,所以仍有不支持此说的根据。有人假设前列腺癌发展很慢,可以长期处在潜伏状态,可能在雄激素尚处于较高水平时即已发生小的癌灶,发展到老年才出现症状,这一假设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病变】
肉眼观,前列腺癌初期为单个或多数的硬结节,其前列腺可以增大,也可正常大小。早期病灶几乎都发生于包膜下,其中大多数发生于后叶,其次是两侧及前叶的包膜下,而发生于中叶者极为少见。晚期肿瘤可扩展到全部前列腺,使前列腺明显增大而质地变硬。切面灰白色夹杂以多少不等的纤维性条纹或间隔,也可呈均质性夹以不规则的黄色区域。
镜下,97%的前列腺癌均为腺癌,少数为移行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依其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3型。高分化前列腺癌最多见,癌细胞排列成大小不等的腺样结构,颇似前列腺增生腺体,但癌细胞体积较小,核较深染,上皮细胞往往呈多层排列并较不规则(图14-4),有时可呈乳头状腺癌或腺泡腺癌结构,并常可见癌组织向间质浸润生长;中分化腺癌全部或部分呈腺样结构,但腺体排列较紊乱,核异型性较明显,且有时形成筛状结构;低分化腺癌的癌细胞一般较小,排列成实体团块或条索,腺腔样结构很少(图14-5)。多数病例乃由上述多种组织结构混合组成。
图14-4 前列腺癌(高分化型)
腺体密集,癌细胞体积较小,核深染,上皮细胞呈多层排列并较不规则,可见间质浸润
图14-5 前列腺癌(低分化型)
癌细胞异型明显,并呈筛状结构
【转移及扩展】
前列腺癌的蔓延和转移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有一定关系。高分化腺癌蔓延和转移较晚,可长期局限于前列腺内,预后较好。分化较差的腺癌可直接侵犯周围器官,如膀胱底、精囊腺、尿道等,但很少直接侵入直肠,因癌组织不易穿透直肠膀胱筋膜。前列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比较常见,最常侵犯的淋巴结有髂内、髂外、腹主动脉旁、腹股沟等淋巴结,也可侵入胸导管、锁骨下淋巴结等处。血行转移可转移至骨、肺、肝等处,特别是腰椎、骨盆及肋骨的转移较常见。骨转移的途径有认为是经肺循环后再散布到全身的骨及肝组织,也有认为可经脊椎静脉丛直接转移至腰椎。
前列腺癌可分泌酸性磷酸酶,临床上常以此作为前列腺癌的一个检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