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查古籍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论是总论病证,法是治疗法则,律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原机启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维德着。二卷,又附录一卷。论眼病根源,制方要义,并附方义。附论眼病若干种,也较详明。
病证名。见《幼科金针》。又名炸腮、腮肿、含腮疮、蛤蟆瘟。即流行性腮腺炎。冬、春季两季常见流行,以学龄儿童发病较多。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先后在两侧腮腺部位肿胀,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并且疼痛和压痛,或伴恶寒发热,轻度全身不适及咀嚼不便等症。因感受温毒病邪后,肠胃积热与肝胆郁火壅遏少阳经脉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外敷金黄散,或生大黄研末,米醋调敷。如感邪较重及较大患儿,可并发睾丸红肿疼痛。治加金铃子、橘核、荔枝核。如温毒内窜心肝,症见壮热、头痛、嗜睡、呕吐、惊厥、昏迷等(并发脑膜炎)。治用羚角钩藤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