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病理学》 六、药物性肝损伤

    进入体内的药物,无论是口服或注射均要经过肝代谢或解毒。某些药物可引起肝损伤。此种损伤系代谢过程中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对肝的毒性作用所致。损伤程度与药物毒性和剂量有关。药物引起的肝损伤依病变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

    1.只引起肝内淤胆、小胆管及毛细胆管胆栓形成并无肝细胞坏死及炎症反应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炎时,细菌沿胆道上行蔓延到肝。此种感染较为常见。②血源性感染,主要见于细菌性心内膜炎和脓毒败血症时,此时血中含有的细菌或含菌栓子,经肝动脉入肝引起肝脓肿。③直接感染,如肝开放性创伤或肝周围组织的器官的感染灶直接扩延,以及婴儿的脐带感染等。

    感染细菌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

    【病变】

    肉眼观,肝体积肿大。初期脓肿较小,直径在1cm左右,球形,多发,散在,黄色。后期互相连通,形成较大的圆形或不规则脓肿(图10-49)。镜下,脓肿腔内为坏死肝组织及脓液。后期可见周围有较多的纤维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脓肿壁。

    细菌性肝脓肿

    图10-49 细菌性肝脓肿

    肝切面上见多发性脓肿灶,其大小不等,主要位于肝右叶

    肝脓肿靠近膈面者,可穿破肝表面而形成膈下脓肿;穿破膈可向上至胸腔形成脓胸及肺脓肿;穿破心包形成心包积脓等。

    (二)阿米巴性肝脓肿

    阿米巴性肝脓肿并非真性脓肿,而是阿米巴滋养体的溶组织酶引起的肝组织液化性坏死。这是肠阿米巴痢疾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肝右叶。早期为小的病灶,以后逐渐发展为单一的大脓肿,内含咖啡色半液体状果酱样液化坏死组织。在脓肿外周部分,未完全坏死的肝实质及间质成分常呈破棉絮状。镜下,在坏死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有较多的阿米巴滋养体及少量单核细胞浸润,炎症反应轻微。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禄、徐师曾撰
  • 作者:
    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