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布有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坐骨神经及臀下动静脉。主治腰骶痛,痔疾,下肢痿痹,及坐骨神经痛等。直刺2-3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布有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坐骨神经及臀下动静脉。主治腰骶痛,痔疾,下肢痿痹,及坐骨神经痛等。直刺2-3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