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发于肌肤之流痰性肿块。出《医门补要》卷上。多因寒湿夹痰,阻滞经络所发。证见患处起有大小不一,肿胀而质硬之块状突出,此处肿止块消,彼部又起,随处可见,尤以气血虚者,日可见者十数块。重者可破溃化脓。若发于小儿颈项,注痰成串,肿胀至喉者乃危重之证。治宜审慎辨证,若形体壮实者,宜以芫花末、大枣去核为丸内服以补中祛痰;若素虚者则宜内服归脾汤。偏于阴者,或此消彼起者,或痰块针后流清水而仍肿者,可内服阳和汤。外治,可考虑以针烙法治之。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伤寒明理论》(公元 1156 年)金.成无己着。三卷。对于《伤寒论》的 50 个证作了分析此较。 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 20 首的方义。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病名。发于肌肤之流痰性肿块。出《医门补要》卷上。多因寒湿夹痰,阻滞经络所发。证见患处起有大小不一,肿胀而质硬之块状突出,此处肿止块消,彼部又起,随处可见,尤以气血虚者,日可见者十数块。重者可破溃化脓。若发于小儿颈项,注痰成串,肿胀至喉者乃危重之证。治宜审慎辨证,若形体壮实者,宜以芫花末、大枣去核为丸内服以补中祛痰;若素虚者则宜内服归脾汤。偏于阴者,或此消彼起者,或痰块针后流清水而仍肿者,可内服阳和汤。外治,可考虑以针烙法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