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①病名。《医说》卷五:“噎病亦有五种: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故令气塞不调理也,是以成噎,此由忧恚所致。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宣流,使噎。噎者,噎塞不通也。”详噎膈、五噎等条。
②指饮食时猝觉噎塞,移时自愈的症象。《古今医鉴》卷五:“噎者,饮食之际,气卒阻滞,饮食不下,而为噎也。”
《景岳全书》(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着。六十四卷。包括医论、诊断、本草、方剂、临床各科等。主张人的生气以阳为生,阳难得而易失,既失而难复,所以主张温补。
《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
①病名。《医说》卷五:“噎病亦有五种: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故令气塞不调理也,是以成噎,此由忧恚所致。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宣流,使噎。噎者,噎塞不通也。”详噎膈、五噎等条。
②指饮食时猝觉噎塞,移时自愈的症象。《古今医鉴》卷五:“噎者,饮食之际,气卒阻滞,饮食不下,而为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