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阴鼎。属足阳明胃经。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治腿膝麻痹酸痛,屈伸不利,小腹胀痛,水肿,疝气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编。原六十卷。经王孟英新增重编为三十六卷。 分 345 门,集录清以前历代名医的验案,包括临床各科,尤以温热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语。
《血证论》(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着。八卷。阐述气血关系,血证的病机及其疗法,极有心得。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阴鼎。属足阳明胃经。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治腿膝麻痹酸痛,屈伸不利,小腹胀痛,水肿,疝气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