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
①多种疮毒的泛称。《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血变于中,发为痈疡。”
②具体的指属于疮面浅,局部有红、肿、焮热、疼痛,皮肤光泽而薄,分泌液粘稠或有腥臭味等阳性类型的疮毒,后世称为“外痈”。还有发于脏腑的如肺痈、肠痈,后世称为“内痈”。皆多因外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肥甘,湿热蕴积,气血瘀滞,化毒腐肉败筋所致。《灵枢·痈疽》:有专篇论述。《灵枢·痈疽》:“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
(公元 1742 年)清.吴谦(六吉)等编。九十卷。包括《订正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及“四诊”、“运气”、“伤寒”、“杂病”、“妇科”、“幼科”、 “痘疹”、“种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诀。各分子目,有图说方论,此较简明易学。
病证名。
①多种疮毒的泛称。《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血变于中,发为痈疡。”
②具体的指属于疮面浅,局部有红、肿、焮热、疼痛,皮肤光泽而薄,分泌液粘稠或有腥臭味等阳性类型的疮毒,后世称为“外痈”。还有发于脏腑的如肺痈、肠痈,后世称为“内痈”。皆多因外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肥甘,湿热蕴积,气血瘀滞,化毒腐肉败筋所致。《灵枢·痈疽》:有专篇论述。《灵枢·痈疽》:“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