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疟疾之一(属“三日疟”)。由三阴疟余邪游溢于他经所致。其因多为气血、脏府亏虚,外邪客于阴经而发病。《症因脉治》:“游疟之证,先起三疟,后又加一发,连发二日,只停一日,如少阴经子午卯酉日之疟,至明天辰戍丑未又加一发,此少阴之疟,余邪游入太阴;又如辰戍丑未之疟,至明日寅申巳亥又加一发,此太阴之疟,余邪游入厥阴,故曰游疟之证也。”其病脉多细数、沉细,或见虚大、滑数。宜先治其本经见症,如厥阴疟,用加减逍遥散;少阴疟,用加减地黄汤;太阴疟,用加减白术膏。此三阴选此三方时,均宜加升麻、柴胡,有利于使之提还本经,则游疟之余邪自退。参见疟疾条。
《审视瑶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着。六卷,首一卷。 先总论,次方论。论述 108 证及其治法方剂,并述眼科手术方法,附有医案、图说、歌括。
(公元 1615 年)明.龚廷贤(子才、云林)着。十卷,分为十集。首集为诊治诸论,次为诸病的辨证施治。
病名。疟疾之一(属“三日疟”)。由三阴疟余邪游溢于他经所致。其因多为气血、脏府亏虚,外邪客于阴经而发病。《症因脉治》:“游疟之证,先起三疟,后又加一发,连发二日,只停一日,如少阴经子午卯酉日之疟,至明天辰戍丑未又加一发,此少阴之疟,余邪游入太阴;又如辰戍丑未之疟,至明日寅申巳亥又加一发,此太阴之疟,余邪游入厥阴,故曰游疟之证也。”其病脉多细数、沉细,或见虚大、滑数。宜先治其本经见症,如厥阴疟,用加减逍遥散;少阴疟,用加减地黄汤;太阴疟,用加减白术膏。此三阴选此三方时,均宜加升麻、柴胡,有利于使之提还本经,则游疟之余邪自退。参见疟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