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指小儿肛门瘙痒,且以夜间为甚,并有啼哭不眠等。多因嗜食甘肥,大肠湿热积滞,日久生虫蚀于肛门所致。见于蛲虫病等。治宜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用四味肥儿丸加蚕砂、鹤虱、白藓皮之类。亦可用苦楝皮、使君子、生槟榔、百部煎汤外洗。
《本草从新》(公元 1757 年)清.吴仪洛(遵程)着。 十八卷。以《本草备要》为依据,一部分照旧,一部分增改,较为完善 。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着。四卷。 选择临床常用药 460 种,以药性病情互相阐发,论述扼要。
病证名。指小儿肛门瘙痒,且以夜间为甚,并有啼哭不眠等。多因嗜食甘肥,大肠湿热积滞,日久生虫蚀于肛门所致。见于蛲虫病等。治宜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用四味肥儿丸加蚕砂、鹤虱、白藓皮之类。亦可用苦楝皮、使君子、生槟榔、百部煎汤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