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指小儿真元虚,手足厥冷的证候。常分寒厥、热厥。《杂病源流犀烛》卷九:“夫寒厥者,即阴厥,宜急补阳(如理中汤,或桂、附、干姜、吴萸等);热厥者,即阳厥,宜急泄热(如芩、连、山栀、石膏、知母、童便,甚者可用硝、黄下之)。”详小儿寒厥、小儿热厥条。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病证名。指小儿真元虚,手足厥冷的证候。常分寒厥、热厥。《杂病源流犀烛》卷九:“夫寒厥者,即阴厥,宜急补阳(如理中汤,或桂、附、干姜、吴萸等);热厥者,即阳厥,宜急泄热(如芩、连、山栀、石膏、知母、童便,甚者可用硝、黄下之)。”详小儿寒厥、小儿热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