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瘙痒性皮肤病之一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六。该病多因肝经血热,脾经湿热,肺经风热交感而发者。证见:初起者形若粟米,搔痒无度,日轻夜重,其发多无定处或竞布遍全身。若抓破则流黄汁,浸淫成片。久则风毒郁结肌肤,耗血而火生,瘙痒更加剧烈,溃破则流血水。常伴有心烦不寐,咽干口渴,大便燥结,小便赤涩。治疗:宜祛风凉血解毒之剂,初期可内服消风散;若出现血虚风燥之证,则可选服地黄饮子。外用可选雄黄解毒散煎水熏洗,疮面涂搽黄连膏,或用润肌膏。相当于丘疹性湿疹,或皮肤瘙痒症,或即紫癜性色素性皮炎等病。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病名。瘙痒性皮肤病之一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六。该病多因肝经血热,脾经湿热,肺经风热交感而发者。证见:初起者形若粟米,搔痒无度,日轻夜重,其发多无定处或竞布遍全身。若抓破则流黄汁,浸淫成片。久则风毒郁结肌肤,耗血而火生,瘙痒更加剧烈,溃破则流血水。常伴有心烦不寐,咽干口渴,大便燥结,小便赤涩。治疗:宜祛风凉血解毒之剂,初期可内服消风散;若出现血虚风燥之证,则可选服地黄饮子。外用可选雄黄解毒散煎水熏洗,疮面涂搽黄连膏,或用润肌膏。相当于丘疹性湿疹,或皮肤瘙痒症,或即紫癜性色素性皮炎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