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痔核内之有血栓者。见《中医外科学讲义》(1960年)。即外痔中之有血栓形成者。多因内热血燥,兼负重用力过度而致血络损伤血瘀而发。证见肛门部乳头状突出,色青紫,痒而剧痛,甚者可化脓破溃而成漏。治宜清热凉血化瘀之剂,内服可选凉血四物汤,外用五倍子汤熏洗,痛减而坚硬不消者,可考虑手术剥取瘀血块,外用二宝丹去腐,生肌散收口。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病名。痔核内之有血栓者。见《中医外科学讲义》(1960年)。即外痔中之有血栓形成者。多因内热血燥,兼负重用力过度而致血络损伤血瘀而发。证见肛门部乳头状突出,色青紫,痒而剧痛,甚者可化脓破溃而成漏。治宜清热凉血化瘀之剂,内服可选凉血四物汤,外用五倍子汤熏洗,痛减而坚硬不消者,可考虑手术剥取瘀血块,外用二宝丹去腐,生肌散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