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二。
①指春温发斑。《医学入门》卷三:“春温发斑,谓之温毒发斑。”参见温毒发斑条。
②指温邪热毒病证之概称。《温病条辨·上焦篇》:“温毒者,诸温挟毒,秽浊太甚也。”临床以突发寒战高热,头痛恶心,身骨酸痛,心烦,口渴,溺黄赤,脉洪数(或数大)苔黄、舌质红绛为常见,其后或见头面或颐部红肿,或咽喉肿痛起腐,或身发斑疹等。其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选用普济消毒饮、升麻葛根汤、三黄石膏汤、黄连解毒汤等方加减,并可配合针刺及外治法。热入营血者,宜凉营解毒,用清瘟败毒散加减。参见大头瘟、发颐、烂喉痧等条。可见于流行性腮腺炎、头面丹毒、猩红热及重症麻疹等病。
③指赤癍、丹疹类疾病。吴坤安谓:“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或天时亢旱久燥,温疫流行,发为赤癍、丹疹,其毒弥满三焦,目赤舌绛,汗出津津。……宜凉膈散去芒硝、大黄,加石膏、牛蒡、人中黄,大便秘者,去硝、留黄。”(《伤寒指掌》卷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四十五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01年2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公布,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
2001年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订)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二。
①指春温发斑。《医学入门》卷三:“春温发斑,谓之温毒发斑。”参见温毒发斑条。
②指温邪热毒病证之概称。《温病条辨·上焦篇》:“温毒者,诸温挟毒,秽浊太甚也。”临床以突发寒战高热,头痛恶心,身骨酸痛,心烦,口渴,溺黄赤,脉洪数(或数大)苔黄、舌质红绛为常见,其后或见头面或颐部红肿,或咽喉肿痛起腐,或身发斑疹等。其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选用普济消毒饮、升麻葛根汤、三黄石膏汤、黄连解毒汤等方加减,并可配合针刺及外治法。热入营血者,宜凉营解毒,用清瘟败毒散加减。参见大头瘟、发颐、烂喉痧等条。可见于流行性腮腺炎、头面丹毒、猩红热及重症麻疹等病。
③指赤癍、丹疹类疾病。吴坤安谓:“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或天时亢旱久燥,温疫流行,发为赤癍、丹疹,其毒弥满三焦,目赤舌绛,汗出津津。……宜凉膈散去芒硝、大黄,加石膏、牛蒡、人中黄,大便秘者,去硝、留黄。”(《伤寒指掌》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