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证名。当出汗时而不出汗的症候。常因邪闭、表实、津血不足等因所致。伤寒无汗,如太阳表实证,内寒外束,头痛发热,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有盛夏当出汗而无汗者。《赤水玄珠·汗门》引丹溪曰:“盛夏浴、食无汗为表实。”又有阴血耗伤无汗者,《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谓“夺血者无汗。”亦有阳虚无汗者,《伤寒明理论·无汗》:“诸阳为津液之主,阳虚则津液虚少,故无汗。”可根据不同病情,审因施治。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证名。当出汗时而不出汗的症候。常因邪闭、表实、津血不足等因所致。伤寒无汗,如太阳表实证,内寒外束,头痛发热,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有盛夏当出汗而无汗者。《赤水玄珠·汗门》引丹溪曰:“盛夏浴、食无汗为表实。”又有阴血耗伤无汗者,《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谓“夺血者无汗。”亦有阳虚无汗者,《伤寒明理论·无汗》:“诸阳为津液之主,阳虚则津液虚少,故无汗。”可根据不同病情,审因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