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见《女科经论》卷三。指妊娠后忽下黄汁如胶,或如豆汁,名为胎漏黄水。多因肝脾湿热,或因风热,或因肝气郁结、脾胃气虚下陷等所致。若胎动不安者,宜黄芪、糯米,水煎服;肝脾湿热者,宜升阳除湿汤;肝脾风热者,宜加味逍遥散;肝郁郁结者,宜加味归脾汤;脾胃气虚者,宜七味白术散;脾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汤。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病证名。见《女科经论》卷三。指妊娠后忽下黄汁如胶,或如豆汁,名为胎漏黄水。多因肝脾湿热,或因风热,或因肝气郁结、脾胃气虚下陷等所致。若胎动不安者,宜黄芪、糯米,水煎服;肝脾湿热者,宜升阳除湿汤;肝脾风热者,宜加味逍遥散;肝郁郁结者,宜加味归脾汤;脾胃气虚者,宜七味白术散;脾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