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气功术语与功法名。谓习练气功时呼吸有如婴儿在母胎中不用口鼻而行内呼吸的高深境界。《后汉书·王真传》:“王真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五十者,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人在胞胎之中。”《养真集》:“止有一息,腹中旋转,不出不入,名曰胎息。”此时神气合一,内气潜行,鼻息若无,似胎之息。道教依据“逆修返源”的理论,认为返于胎息即能断后天生死之路而掌长生成仙之要。返于胎息之法,有行炁、服气、存思、守窍、存神炼气、内丹等多种。而其中通过闭息服气一类调制呼吸以达胎息境界的功法,也称为胎息法。如《胎息经·胎息铭》介绍其功法说:“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首两名是指闭息时鼓气咽服,从一咽开始,渐增至一闭息三十六咽。又有以丹田呼吸法释胎息者。如《脉望》:“丹田内有神龟,呼吸真气,非口鼻之呼吸也。口鼻只是呼吸之门户,丹田为气之本原,圣人下手之处,收藏真一所居,故曰胎息。”这种呼吸法习练时要求意守下丹田,吸气时意想气自丹田吸入,稍作停留,再意想气自丹田呼出。稍停再作重复。呼吸要绵细、缓慢、均匀,意守要在若有若无之间。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气功术语与功法名。谓习练气功时呼吸有如婴儿在母胎中不用口鼻而行内呼吸的高深境界。《后汉书·王真传》:“王真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五十者,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人在胞胎之中。”《养真集》:“止有一息,腹中旋转,不出不入,名曰胎息。”此时神气合一,内气潜行,鼻息若无,似胎之息。道教依据“逆修返源”的理论,认为返于胎息即能断后天生死之路而掌长生成仙之要。返于胎息之法,有行炁、服气、存思、守窍、存神炼气、内丹等多种。而其中通过闭息服气一类调制呼吸以达胎息境界的功法,也称为胎息法。如《胎息经·胎息铭》介绍其功法说:“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首两名是指闭息时鼓气咽服,从一咽开始,渐增至一闭息三十六咽。又有以丹田呼吸法释胎息者。如《脉望》:“丹田内有神龟,呼吸真气,非口鼻之呼吸也。口鼻只是呼吸之门户,丹田为气之本原,圣人下手之处,收藏真一所居,故曰胎息。”这种呼吸法习练时要求意守下丹田,吸气时意想气自丹田吸入,稍作停留,再意想气自丹田呼出。稍停再作重复。呼吸要绵细、缓慢、均匀,意守要在若有若无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