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指太阳病证未解,而已见少阳病症候。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本病头项强痛为太阳证,又见头眩昏冒,胸胁痞满之少阳证。邪在太阳则当汗,邪在少阳则禁汗。太阳与少阳并病,亦不可汗。既不可汗。则两经郁经之邪无可解之法,故治当刺大椎第一间及肺俞、肝俞。亦可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散表邪。慎不可峻汗或攻下。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病名。指太阳病证未解,而已见少阳病症候。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本病头项强痛为太阳证,又见头眩昏冒,胸胁痞满之少阳证。邪在太阳则当汗,邪在少阳则禁汗。太阳与少阳并病,亦不可汗。既不可汗。则两经郁经之邪无可解之法,故治当刺大椎第一间及肺俞、肝俞。亦可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散表邪。慎不可峻汗或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