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见《外科证治准绳》卷四,因痈疽之生于足三里穴部位而命名。其因多由劳损伤筋,加胃热壅结而发。其初发肿形若牛眼,拘急冷疼,色青黑,肿痛渐增,约五、七日多自破溃,出紫血,次则脓出而稀。治宜内服加味三星汤,外敷太极黑铅膏。参见外痈及溃疡等条。
《本草从新》(公元 1757 年)清.吴仪洛(遵程)着。 十八卷。以《本草备要》为依据,一部分照旧,一部分增改,较为完善 。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着。四卷。 选择临床常用药 460 种,以药性病情互相阐发,论述扼要。
病名。见《外科证治准绳》卷四,因痈疽之生于足三里穴部位而命名。其因多由劳损伤筋,加胃热壅结而发。其初发肿形若牛眼,拘急冷疼,色青黑,肿痛渐增,约五、七日多自破溃,出紫血,次则脓出而稀。治宜内服加味三星汤,外敷太极黑铅膏。参见外痈及溃疡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