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①证名。因外伤使气闭、气滞、气郁所引起的病证。多由跌仆、挤压、坠堕、打击、冲撞等外因,致使体内气机不畅、阻闭或凝滞郁结不行所致。气闭者,可见昏睡而人事不省;气滞者,可见胸胁胀闷而串痛,痛无定处,甚则因惧痛而见有呼吸困难,或见心烦、气急、咳嗽等,但腹胸触诊多无异常,脉象多沉。治宜行气导滞,疏通气机。内服可用复元通气散。若因气滞而血凝,则现气血两虚、肿痛并见者,应于前方中酌情加活血化瘀之品。外治可视病情施舒筋活络之按摩推拿手法,以促速愈。
②损伤正气。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劳倦,误用针药,均可不同程度损伤人体正气。如肺气伤、肾气伤、脾胃之气伤等。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①证名。因外伤使气闭、气滞、气郁所引起的病证。多由跌仆、挤压、坠堕、打击、冲撞等外因,致使体内气机不畅、阻闭或凝滞郁结不行所致。气闭者,可见昏睡而人事不省;气滞者,可见胸胁胀闷而串痛,痛无定处,甚则因惧痛而见有呼吸困难,或见心烦、气急、咳嗽等,但腹胸触诊多无异常,脉象多沉。治宜行气导滞,疏通气机。内服可用复元通气散。若因气滞而血凝,则现气血两虚、肿痛并见者,应于前方中酌情加活血化瘀之品。外治可视病情施舒筋活络之按摩推拿手法,以促速愈。
②损伤正气。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劳倦,误用针药,均可不同程度损伤人体正气。如肺气伤、肾气伤、脾胃之气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