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指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湿引起水肿的病机。肾主水液,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则膀胱气化不利,小便量少,水湿泛滥成水肿。症见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腰膝酸重,畏寒肢冷,甚则腹部胀满,心悸喘咳,舌淡胖,苔白润,脉沉弱等。治宜温阳化水。方如真武汤。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病证名。指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湿引起水肿的病机。肾主水液,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则膀胱气化不利,小便量少,水湿泛滥成水肿。症见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腰膝酸重,畏寒肢冷,甚则腹部胀满,心悸喘咳,舌淡胖,苔白润,脉沉弱等。治宜温阳化水。方如真武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