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证名。由外感、痰饮、宿食、气逆、火郁等所致的呕吐。《景岳全书·杂证谟》:“凡实邪在胃而作呕者,必有所因,必有见证,若因寒滞者,必多疼痛;因食滞者,必多胀满;因气逆者,必痛胀连于胁肋;因火郁者,必烦热燥渴,脉洪而滑;因外感者,必头身发热,脉数而紧。”治宜根据病因,去邪和胃。详见外感呕吐、痰呕、食呕、寒呕、热呕、气呕等条。
(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学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证名。由外感、痰饮、宿食、气逆、火郁等所致的呕吐。《景岳全书·杂证谟》:“凡实邪在胃而作呕者,必有所因,必有见证,若因寒滞者,必多疼痛;因食滞者,必多胀满;因气逆者,必痛胀连于胁肋;因火郁者,必烦热燥渴,脉洪而滑;因外感者,必头身发热,脉数而紧。”治宜根据病因,去邪和胃。详见外感呕吐、痰呕、食呕、寒呕、热呕、气呕等条。